男, 1962年9月出生
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创新基地研究员,首席科学家。此外,黄季焜还担任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荣誉终生会士,兼任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副会长、亚洲农业经济学家学会会长等职务。
黄季焜教授长期从事农业经济与政策研究,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外相关领域有着广泛的学术影响,而且极大的推动了相关交叉学科和研究方法论的发展。其主要成果主要体现在:
一是将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决策优化原理引入到农业生物技术的定量研究,并通过大规模农户大田生产情况的长期跟踪观察数据的分析,增强了人们对转基因作物在实验室外各种影响的科学认知,推动了生物学、农学和管理学交叉学科的研究。同时依据该成果,为政府决策提交了多份政策咨询报告并被部分采用。
二是经过15年的努力,创建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政策分析系统—中国农业政策分析和预测模型。该模型可分析国内相关政策对中国各类农产品生产、消费、价格、市场和贸易的影响,预测未来中国农产品供需和市场变化的趋势;进而分析相关政策对于中国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生产、收入和贫困的影响。在过去的10多年,黄季焜教授和他的同事们利用该模型对中国农产品供需预测和政策影响做了大量的分析和研究,许多论著已成为国内外研究中国粮食问题、贸易问题和科技政策问题的重要参考文献,提交的系列研究报告,在政策上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是在农业科技政策、制度创新、农业生产要素和农产品市场改革、农产品供给和需求、资源管理等领域,基于大量的第一手调查数据,通过计量经济模型的定量和实证分析,解释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对国家政策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黄季焜:执着理想、追求卓越的农业经济学家
一位共同合作了20年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曾这样评价黄季焜:“他是最好的搞中国农业经济学研究的人,在这个领域内再也没有第二个人能超过他。”作为中科院农业经济学首席科学家,20年来,黄季焜教授以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在农业政策、农业经济、粮食安全等各领域内取得了许多高瞻远瞩、国际领先、影响深远的研究成果,对提高中国农业生产力和农村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正因如此,黄季焜教授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将被授予2008年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黄季焜的办公室位于“鸟巢”附近的中科院地理所楼内。尽管采访时间是周日的午后,但是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内依然充满了忙碌的身影。在一间不大的办公室内,记者见到了仍在堆满研究资料的办公桌前伏案工作的黄季焜。尽管个子不高、不善言辞,但一谈起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黄教授便滔滔不绝起来。见地深刻的观点、炯炯有神的目光,让记者深切感受到这位中国著名的公共管理学者、农业经济学家执着学术理想、勇攀科研高峰、满怀社会责任的学者本色。
为改革过程中农村出现的新问题寻找答案
1962年,黄季焜出生于福建长乐的农村,近二十年的农村生活让他留下了浓重的家乡口音,也使他从小就立志要为改变中国农村贫困落后、农民一穷二白的面貌寻找解决之道。1980年,黄季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学。即使到了二十多年以后的今天,一个农村长大的孩子考上大学本科依然会让全村的人都欢呼雀跃。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机会,黄季焜没有像很多同龄人那样选择一个带有“国际”前缀的热门专业,而是填报了南京农业大学并顺利进入了他最想去的农业经济学系。从此,黄季焜踏上了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执着追求的人生旅途。
1980年到1984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席卷全国农村的4年。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正式确立了起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此农业、农村改革开始如火如荼的展开。虽然学习在“象牙塔”内,但黄季焜却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事实上,作为农民的儿子,依然每年回家的他对这场巨大的变革有着比常人更真切的体会:“大学里学了不少东西,但是学出来的东西总觉得用处不大。因为改革的太快了,很多情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我们所学的东西不管理论、方法却是滞后的,都用不上了。”这让一心想要改变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的黄季焜心急如焚。
于是,黄季焜想到了出国,到国外去学习先进的知识来解答中国的问题。“当是国内农业经济学等关于农业发展的学科还没有建立起来,我觉的只有这样才能从事中国农业、农村发展问题的研究,于是我就一心准备出国读书。”出国留学,在80年代的确是无数中国大学生的梦想,各种关于欧美发达国家的美好传闻吸引着无数中国学子踏上异国的土地去追寻自己的人生梦想。又一次与众人不同,黄季焜选择菲律宾这个发展中国家作为自己的留学目的地,因为那里的农村与中国农村的经济情况相似,而且菲律宾大学的农业经济学研究在亚洲乃至全世界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经过几年勤奋的学习,1990年黄季焜因为研究成果特别优秀,被破格授予博士学位。之后,他又继续留在国际水稻研究所潜心钻研了两年。之后的1993年,他又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开展合作研究。“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我觉得收获特别大,因为我学到了很多最新的东西。”多年的积累为黄季焜成长为中国农业经济研究“第一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一次回国后,年仅31岁的他就被破例提升为研究员。1995年,黄教授创建了现在中科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之后又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农业经济首席科学家,同时兼任数个著名国际组织的顾问和多家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大学的研究员、教授。
一辈子都在思考中国农业、农村经济政策问题的黄季焜,不仅是这一公共管理学科三十年来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的见证者,还以自己的执着为中国在农业经济、农业政策等研究领域内走在国际前列做出了杰出贡献。“从大的管理学科角度上讲,可能三农问题的公共政策管理研究现在是离国际先进水平最近的、与国际接轨最好的一个领域了”,黄教授谈道,“而且现在从国内的情况来看,农业、农村发展问题尽管过了三十年,但依然是重中之重的问题。”至今,黄季焜教授依然在寻找并分析、回答改革过程中农村不断涌现的新老问题。“应该说,这个领域的发展将来还是大有可为,而且中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实践和研究对世界也会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我们的研究在国际上也要领先
谈起这次能够获的管理学杰出贡献奖的原因,黄教授笑着说道,“第一可能是因为我的研究比较专,二十多年来一直在做农业方面的研究,而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研究在方法上是与国际接轨的,是基于大量实地调查数据基础上的实证研究,这一点是我们的特色。”
多年以来,黄季焜教授带领着他的研究团队,一直努力使自己的研究不仅在国内保持领先,而且要走在国际水平的前列。为了做到这一点,黄教授非常强调要多和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搞学术也要注重自己的圈子,我们和国际上联系非常紧密,这样一看到国际上最新出现了什么动向,我们也马上启动这些方向的研究,最后还往往能比国外更早做出研究成果,”说到这儿,黄季焜显得非常自豪,“像90年代中期,GATT转变为WTO时,我们马上就完成了一个有关WTO与农业贸易政策的研究。同样,我们在粮食安全、生物技术、生物能源等课题研究上也与国际同步。”从90年代开始,黄季焜教授及其团队一直活跃于许多国际最前沿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内,为中国的农业、农村发展政策研究在国际学术界争得了一席之地。
这种灵敏的创新嗅觉,为黄季焜攀登国际学术高峰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截至目前,他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已发表论文240余篇, 其中80多篇发表在SCI/SSCI源期刊,包括《Science》,《Nature》,《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其本人还荣获1997年度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第五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首批国家级“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多项殊荣。
在这一项项看得见的荣誉背后,看不见的是黄教授和他的同事、学生们,十多年来坚持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同甘共苦的艰辛努力。“为了搞调研,在农村呆上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是常有的事,经常一天要走几个小时的泥泞小路,没有像样的东西吃更是常有的事。”“我们每天5、6点就出发,赶在农民下地前进行走访调研,他们干活的时候,就边帮他们干农活边和他们谈。晚上经常调研晚了,要拎着马灯两三个人走一个多小时回到驻地,第二天还要继续接着访谈下一个村。”尽管与其他管理类的研究相比,农业经济和农业发展政策的研究是最清苦的,但是黄季焜却认为,“当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国外杂志发表,自己提出的建议被国家采纳时,我同样能够获得巨大的满足,而这是其他东西无法提供的。”
把心交给农业、农村和农民
为了给农业、农村出现的问题寻找答案,黄季焜走上了农业经济研究的道路,他也尽力使自己的研究能够真正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他的研究不仅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认可,同时对中国农业政策的制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创建的中国农业政策分析和预测模型,为中国农产品供需预测和政策影响提供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90年代中期,该模型对中国未来粮食供给、需求和贸易的预测结果有力地驳斥了欧美部分经济学家“中国将饿死世界”的预言。今天,黄季焜的预言早已成为了现实,连续多年的粮食增产、丰收,和口粮消费比例的逐年下降,使得现在“中国正处于五千年来粮食安全情况最好的年代”。据悉近年来,黄季焜教授先后共有26份政策报告被中办、国办采用,15份得到国家领导人批示。
“现在,我最关心的就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问题了”,谈到现在他所思考的核心问题,黄季焜的心中依然装满了他难以割舍的农业、农村和农民,“三十年来的改革,在中国农村已经走完了完整的一轮。下一步要深化改革,就要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这是仅以不提高农业生产规模、技术水平,提高农村生产力,提升农民收入的基石。”二十七年前,从农村走出来的黄季焜,始终没有忘记他所研究的农业经济发展政策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农民增收、农村富裕。“因此,我感到最遗憾的是我们国家没有让广大农民抓住近几年来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提高的机会,增长自己的收入。”在他的眼中,农产品价格的合理上涨是利大于弊的:“我国的贫困人口中99%在农村。所谓‘城市反哺农村’的提法其实并不完全,应该说现在是到了‘还利于农民’的时候了。五十多年来,农村和农民为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以及国家发展所做的牺牲太多太大了。”
把全身心交给三农研究的黄季焜,把名利看得很淡。他认为,搞农业研究是自己的最大的兴趣,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要比物质回报更重要。黄教授希望,有志于从事管理学科研究的青年,一定要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并且执着追求、吃苦耐劳,不要被外界的诱惑所影响,就一定能够有所成就。
对于被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授予2008年管理学杰出贡献奖,他感慨很多。黄季焜教授说能够获奖,他要感谢的人很多。他要感谢许多老师、学者、专家对他的帮助,“特别是成思危先生,他对自己的学术和人生道路都起了很大的影响。”黄教授还对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团队以及与他共事了20年的国外专家、同行等表达了自己的谢意,“当然,还有我的家人。我因为经常下乡,并没有多少时间陪伴他们,没有他们的理解、支持,我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绩。”令人感动的是,黄季焜还特别想本次管理学奖的评委会表达了敬意,因为他们把表彰公共管领域内学者的2008年管理学杰出都“颁给了直接从事与农村问题有关的研究学者”。他补充道,“研究中国的农业、农村问题大有可为”。
这就是黄季焜,一位执着理想、追求卓越的农业经济学家。
文/陶韡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