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_gray

专访详情

2012-梁樑(合肥工业大学)

2012“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梁樑

男, 1962年4月出生

合肥工业大学校长,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梁樑教授因其在决策分析与供应链管理的学术成就得到了海内外管理学界的广泛认可。特别是将博弈理论与数据包络分析(DEA)相结合,研究了交叉效率的均衡问题,较好解决了交叉效率分析中解的不唯一性和评估机制选择问题。利用非合作博弈原理,建立了供应链系统的DEA效率分析模型,从而可以深入分析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整个供应链之间的效率关系,为改善效率决策提供了方向性支持,研究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同行的多次引用,带动了DEA在供应链中应用研究。在供应链和闭环供应链系统资源配置及效率优化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突破,研究成果对于国内外的供应链效率优化应用工作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

      梁樑教授在《Operations Research》、《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IIE Transactions》、《Naval Research Logistic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参与出版英文学术专著5部。并兼任《American Journal of Operations Research》、《Asian-Pacific Business Reviews》、《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和《中国管理科学》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编委工作。

      梁樑教授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其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年)、Best Theoretical Paper Award of The XVIII AC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acific Rim Management(2008年)、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10年)等多项荣誉和奖励。此外,其教学成果还曾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中国科学院研究生优秀指导教师奖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授予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2012“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梁樑:解码组织效率

        不同的汽车4S店为什么会有巨大的利润差距?国家对高等学校的投入是否发挥了最好的效益?绿色循环回收体系怎样才能从企业的负担成为增收节支的新“利器”?“这些问题很多都是组织效率分析要回答的问题,”2012年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得主、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梁樑教授用形象的语言为记者简述了他的主要工作。

       在长期从事决策科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基础上, 梁樑教授从2003年起带领研究团队开始关于组织效率优化的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研究。由于其坚实的研究基础和团队合作精神,在过去的近十年中,梁樑带着他的科研团队一再取得突破性的成果,推动了DEA领域的前沿研究,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和关注,也为中国管理学界在DEA研究领域取得了话语权和重要的一席之地。

       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梁樑及其团队面向“中国情境”和“国家需要”,多年来为高校、企业、地方和国家开展了大量的组织效率实证研究和决策咨询,为推动管理科学的中国化和学术成果向实践创新转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坚持学术研究要面向国际前沿

       1987年12月,梁樑考入了东南大学攻读系统工程专业的博士学位。那一年,东南大学各个学科一共只招收了大约30名博士生。梁樑回忆,他们被编成了一个博士班,由于宿舍连在一起,不同学科的同学们因此经常相互“串门”。“那时候就发现,一些理科、工科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参与最前沿的研究已经做得挺好了,而当时管理学这样的学科要在国际上发论文就很少了。”从那时起,要把研究做到国际前沿去、出国际一流的成果成为了梁樑心中的一个重要愿望。

       1991年博士毕业之际,梁樑在导师盛昭瀚教授的指导下首次将研究成果发表在了国际期刊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之上。他的学术理想,由此迈出了一小步。然而,学术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直到十多年之后,梁樑才真正迎来了跨越的一大步。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是由美国管理科学家查内斯(A.Charnes)、库珀(W.Cooper)等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新的评价和分析组织效率的方法。与其他传统方法相比,DEA在分析具有多种投入(输入)和产出(输出)的决策单元(组织)的相对效率时具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已经成为了组织效率分析的一个重要的工具。

       读博士期间,梁樑就了解了一些DEA的相关知识,但并未从事这方面的研究。1991年,梁樑到中科大从事科研、教学工作,首先选择的是资源物料规划(MRP2)即后来的企业资源计划ERP领域的研究。直到2003年,中科大邀请了梁樑原来的“师弟”、在DEA研究领域已经有所建树的美国沃切斯特理工学院(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朱乔教授回国访学。在中科大,朱乔详细介绍了国际学术界研究DEA的历程和最新进展。而梁樑在其中“听”出了当时国际上DEA研究可能进一步开辟新领域和新方向的机会。梁樑教授说,尽管当时我国的经济主要是要素投入型的,但是迟早要走上效率主导型的路子。因此DEA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对具有很高的价值。

       长期以来,DEA研究一直将决策单元看成是一个“黑箱”。梁樑认为,只分析这个“黑箱”外部的输入和输出,严重限制了DEA的研究内容和应用范围。梁樑提出,一个组织的运行方式、体制结构等内部因素都会对其效率产生重要的影响,DEA研究理应“打开黑箱”。对于如何破解“黑箱”内部的奥秘,梁樑想到一种自己所熟悉和掌握的路径——博弈论。他当时就想到,“DEA分析组织效率时,决策单元内部和不同决策单元之间就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朱乔教授对梁樑的这些观点给予了高度肯定,而且他还告诉梁樑:在国际学界,几乎没有多少人用博弈论的方法来研究DEA。这个重要的信息更增强了梁樑破解DEA难题的决心和信心。

       就这样,一个偶然机缘,开启了梁樑的DEA研究之路,也是他迈向国际学术前沿的创新突破之路。

       之后,梁教授和他的团队,首先从各种纷繁复杂的“黑箱”中找了一种相对抽象、简洁的决策组织模型——供应链开展研究。他们将传统的供应链问题分解成“两阶段供应链系统”,去建立它的DEA效率模型。在此过程中,针对传统的DEA方法不能较好地解决竞争性领域的组织效率问题以及原有算法不能得到唯一解的理论问题,梁樑带领同事、学生,引入非合作博弈理论和方法,将DEA最优效率分析转化为寻找博弈均衡的问题,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博弈DEA交叉效率”的概念,较好的解决了解的不唯一性——这一影响DEA在竞争性领域应用的主要理论障碍之一。

       梁樑的这一理论突破,获得了国际学界的高度评价,并且在学科发展上,真正开启了将博弈论与DEA研究相结合的新路径。2011年,DEA的创始人之一库珀教授在其主编的经典学术著作《DEA手册》最新修订版中,将梁樑及其博士生吴杰和杨峰的相关论文和学术成果列入了“以博弈论方法开展DEA研究”的相关参考文献。

       在此基础上,梁樑成功地建立了供应链系统的DEA效率分析模型,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黑箱”,可以深入分析系统内部的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与整个供应链之间的效率关系,为改善效率决策提供了方向性支持。在他的研究发表之后,加拿大学者基于多级供应链的思路,研究了银行抵押贷款效率问题;英国学者研究了两阶段供应链的集装箱码头效率;台湾学者随后进一步开展了三阶段DEA模型的研究……可以说,梁樑启动了一个方兴未艾的前沿方向。

       近年来,梁樑共在Operations Research、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IIE Transactions、Naval Research Logistics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参与出版英文学术专著5部。他不仅用自己的努力在国际学术的前沿站稳了脚跟,还吸引了一批国际同行在他所开辟的方向上共同深入探索。

 

中国情境与国家需要

       2005年,梁樑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资助。而对于基金委管理科学部多年来倡导的中国管理学研究要“顶天立地”的提法,梁樑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梁樑认为,中国的管理学有三个重要的使命:面向国际前沿、面向中国情境以及面向国家需要。面向国际前沿是梁樑自己始终坚持的学术追求,实质上就是去做“顶天”的工作。在梁樑看来,“知识创新,尤其是理论、方法上的创新是没有国界的,因而在这点上也不能谈什么中国特色”,不能以此为借口降低标准。

       但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管理学也一定绕不开中国特有的文化传统性和区域地方性的特点”。这就是梁樑所说的“中国情境”。此外,梁樑特别提出,还有一类研究,可能国外已经做成了,但是它垄断了知识产权和研究成果,对外保密或高价出售,如果能够实现自主化,将为国家带来重大利益,满足“国家需要”,那也是十分值得去做的。这两类的研究工作,构成了梁樑所理解的“立地”的实质。

        1995年起担任中科大管理学院副院长的梁樑,常把自己戏称为“操盘手”。梁教授指导的博士、现在也成为他的同事的中科大管理学院毕功兵教授认为,梁教授最大的特点就是对方向的把握特别强,一般他所指导或建议的方向,要么是国际学术的前沿领域,要么就一定针对国家或企业的重大需求,“只要做成了,就能有较大的影响”。

       多年来,梁樑也不遗余力地主持、参与和鼓励管理学院的老师们开展面向中国情境和国家需要的研究和咨询项目。

       2010年,安徽海汇金融集团董事长黄林先生邀请梁樑带领中科大管理学院团队合作,开展应收账款债权流转新模式的研究。企业,特别中小企业往往留存很多应收账款,这极大影响中小城市企业的发展和运营。在国外,目前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金融模式,企业可以用应收账款债权进行抵押或交易进行融资。但是在我国,由于风险控制、信用担保的缺失,应收账款债权一直没法流转起来,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梁樑教授与安徽海汇金融集团董事长黄林先生探讨后发现,这里边一个重要的、中国特色的原因,在于政府的“缺位”。“国外,市场不需要政府信用做担保,但是目前,在我国,政府信用却是最高的,也是各个市场参与主体都能接受的‘定心丸’,”梁樑解释道。根据这一情况,他们设计研发了一种新的适用于中国的应收账款债权流转模式:由政府出资成立资产管理公司,然后带动保险公司、各种中介机构如审计、会计师、律师事务所、小额贷款公司等共同参与,利用综合性的举措,将应收账款债权流转风险尽可能降到最低。“这相当于创造了条件,使应收账款变成一种凭证、一种类金融产品,可以在专门的金融市场上进行操作和交易,”梁樑告诉记者,“中小企业将来可以用它去进行融资、融货和交易等。”这将极大提高中小企业的运营效率和效益。

       据悉,安徽海汇金融集团和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这一成果得到了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等部委的试点批准。2011年起,以他们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相关金融业务已经在天津滨海新区和安徽省开展先期试点,而应收账款债权交易和市场平台也已由中国银行在部分地区试点开展业务。

 

实践是学术研究的灵感之源

       作为执行院长,尽管行政事务繁琐,但是梁樑教授一直坚持,不断找问题与团队成员和学生讨论,然后指导他们按一定路径去突破、解决问题。科研“操盘手”是梁樑的主要工作之一。

       问题从哪里来呢?梁樑的答案是:一线实践。“实践是形成管理学问题的源泉,也能帮助你了解研究背景,”梁樑认为,“目前,国际一流的学术期刊,都十分强调研究的实践背景以及成果对管理者的启示和实际意义。”

       2007年,在研究高等学校的效率问题时,梁樑发现,在实际运行中,对高校来说某些要素的投入,实际上也是产出。梁樑发现,类似的现象在其他问题中也存在。“这也就是说优化的目标和优化的条件是同一个东西,”梁樑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类现象,继而提出了“闭环供应链”效率分析与优化的问题。通过把这类实践问题抽象成为两阶段的供应链问题,梁樑利用DEA方法,成功地建立了闭环供应链的效率分析模型。之后,他在研究企业产品回收渠道、绿色循环体系的过程中进一步拓展了有关闭环供应链的理论研究。2011年,他的成果被作为国际权威刊物IIE Transaction 的亮点文章介绍给了全球工业工程协会会员。

       近些年来,梁樑不再有太多的时间亲自去跑企业、跑一线。“幸好,那些优秀的财经记者帮我大量地跑了一线”,梁樑笑着介绍道,他每天只要有机会路过报摊,就会买几份财经报纸和杂志,认真的阅读里面的企业和经济报道。因为经常出差,梁樑一直是机场书店的“常客”,每次坐飞机,都会买十几本财经刊物,阅读、学习、寻找研究的灵感。

       “像前些天京东与苏宁价格战,我就觉得很值得研究”,梁樑说道,“我仔细看了很多报道,我就在想他们之间的这种博弈,均衡在哪儿呢?怎么找均衡?这里面还有同一个产品多渠道营销等等很多可以值得研究的理论问题”。梁樑透露,目前,他已经布置学生去深入研究这个案例涌现出的一些新的现象和问题了。

       指导自己的学生,梁樑会带着每个人具体地“走”一遍研究的全过程,“只要走通了一遍,学生自己就能入门了。” 已经是系主任的毕功兵至今依然难忘,从经济学“转行”学管理的他,得到了导师梁樑1对1的个性化指导。“2003年12月的大冬天,梁老师把我叫去。那时候管理学院的老楼很差,天气十分寒冷,可梁老师却连续站着给我一个人讲了3个小时的课,全面介绍了我今后要学习研究的新领域。”2011年,梁樑指导的博士生吴杰 的论文,获得了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他自己也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回顾20多年的学术生涯,梁樑觉得:“做研究有时候的确很苦,尤其是遇到想不通的问题时。”梁樑坦言,现在依然有一些学术问题,很长时间他仍未找到较好的解决思路。不过,对于一位学者而言,这又何尝不是学术的魅力所在呢?

       梁樑教授说:“顶天”难、“立地”更难,“顶天立地”是难上加难。令他欣慰的是,得益于自己和同事们的努力,今天,在DEA研究领域,中国人在国际学术界有了一定的影响力。而梁樑和他的同事们,将依然在这条他们所热爱的道路上奋力前行着。


文/陶韡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