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 1963年9月出生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系统工程博士学位。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兼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关爱女孩行动办公室专家组副组长、中国人口学会常务理事。
李树茁教授在中国性别失衡的公共治理与政策创新领域贡献杰出。1990年代初期以来,他率先揭示了中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女孩生存问题,对其产生原因、机制和后果进行了创新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分析,设计了中国农村改善女孩生存的社会政策干预系统框架,建立了安徽“巢湖改善女孩生活环境实验区”,以“逐级实验、深化、推广”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最终发展成为国家治理偏高出生性别比问题的公共政策和战略平台——国家“关爱女孩行动”。他又在性别失衡治理中引入“公共治理”的理念和框架,提出性别失衡应由“综合治理”走向“公共治理”的观点,构建了性别失衡的公共治理模式,并在省级和县区层面开展大量政策创新和实践工作,成功推动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近年来,他还对性别失衡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开拓性的前瞻研究。系列研究成果在国内和国际上均引起了较大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此外,李树茁教授在城乡人口流动下的老年生活与社会支持、农民工的社会网络与社会融合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富成果。李树茁教授的研究以人口和社会系统工程为手段,以公共政策创新为导向,从社会公平和性别平等视角研究中国社会转型中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发展领域的重大人口、社会和公共管理问题,逐渐探索、形成了一种寓理论研究、政策分析、社会实践、政策创新和国家战略推广于一体的研究范式。
李树茁教授先后在《中国人口科学》、《人口研究》、《公共管理学报》、Population and Development Review、Population Studies、Population Research and Policy Review、Development and Change、Journal of Gerontology、PNAS等国内外权威和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专著10余部。
李树茁:重实践的战略型管理学者
“职称、身份、名气、地位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去做真正的科学研究,能不能真正做一些对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好事”——这是一位长期致力于中国性别失衡问题治理研究与公共管理实践的教授在采访时吐露的心声。
在他结束东京的国际学术会议,即将前往河内参加联合国有关人口与发展的相关研讨的间歇,记者其任教西安交大对他进行了专访。
李树茁,现任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关爱女孩行动办公室专家组副组长。他被很多人誉为“重实践的战略型管理学者”。在中国性别失衡的公共治理与政策创新领域内,李树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探索并形成了一种寓理论研究、政策分析、社会实验、政策创新和国家战略推广于一体的公共管理创新研究范式,赢得了中国公众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好评。
不懈坚持,做真正的科学研究
1980年,成绩优异的李树茁考上天津大学。但是,因为视力原因,自动控制、电机系都不能录取的他被调剂到了刚刚成立不久的工业管理工程系。用今天的话说,李树茁的管理学之路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被选择”。数年之后,李树茁因为有着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背景,他被硕士导师陈金贤教授带进了当时还在西安交大任教的蒋正华教授的课题组,协助做云南省宜良县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规划。师从蒋正华,李树茁与人口和公共政策研究打起了交道,开始了自己的国际化的学术之路。
前期的跨学科背景为李树茁的学术发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础。而先后在普林斯顿、斯坦福和哈佛的访学经历,则深刻地影响了他对待学术的态度以及自身的学术理念。
1988年,李树茁第一次出国深造就来到了全世界最好的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人口研究所做访问博士生,研究人口统计和数理模型。“出国以后马上就发现当时整个中国的人文社科管理学科跟国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李树茁回忆到,1996年,刚评上副教授两年的他,在哈佛遇到了一位和自己年龄一样的副教授。但是,这位名叫克里斯托弗·墨里(Christopher Murray)的年轻学者已经负担起世界性课题,领导十几人的研究团队,“他的研究成果对世界范围的人口、健康和公共政策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斯坦福、哈佛,跟那些世界上的大师在一起长期学习、工作,从事合作研究,大大地拓宽了自己的眼界,”李树茁这样说道。
然而,学术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曾几何时,李树茁也一度萌生退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他遇到了曾未预见的“困难期”:一方面,在斯坦福期间,他花费半年时间,按照国际期刊标准辛辛苦苦写的论文却得不到国外学者的认可,最终没能发表,对他的学术信心带来很大打击;而另一方面,由于当时国内高校教师的收入和地位较低,李树茁身边很多原来做老师的人都纷纷“下海”,他也一度产生动摇的念头。
但是最终,仍然因为海外访学的经历所带来的震动,李树茁坚持了下来。在哈佛,看到墨里这样厉害的角色也只是副教授;在斯坦福,与马克斯·费尔德曼(Marcus W. Feldman)、格蕾琴·戴利(Gretchen C. Daily)等著名教授的长期合作中,他看到了真正的世界一流的科学研究是如何开展的。李树茁淡定了,也坚定了。“即使1998年回国后,第一次正教授没有评上,我也不急,”李树茁说。从哈佛回国后,他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学术目标和路径,这也成为他人生的坐标。
1999年,李树茁在哈佛访学期间与达斯·格帕塔(Das Gupta)博士合作的、经过多次国际研讨会的内部报告和修改的对中、韩、印性别失衡问题的比较研究,在SSCI杂志《发展与变化》(Development and Change)上刊发,这成为他主要的一篇学术代表作。
在长期的研究实践和摸索,特别是在国际合作中,李树茁逐步形成了自己所坚持的学术理念:第一,一定要做真正的科学研究,去和别人比创新性、科学性,而不是比职称,比地位,比名声;第二,一定要确立“国际视野”,任何研究都要有一个比较严谨、求实、规范的国际化研究思路;第三,一定要立足“中国问题”,因为我们是中国学者,在关于中国的问题上,国际学界中一定要有中国的声音。
中国问题,国际视野
丰富的海外访学经历,开阔了李树茁的国际视野,也让他更加坚信,中国学者研究问题一定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李树茁认为,公共管理的研究要以中国的重大问题为导向,长久地聚焦和跟踪社会需求、政府关注和老百姓关心的问题。
早在1982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公布后,就有学者发现中国的人口性别比偏高。1993-94年时,性别失衡一度成为人口和社会管理研究中的热门课题。但是,少有研究者持续关注并探究这一现象的原因。
而从1994年起至今,李树茁便和西安交大人口所老一辈的学者朱楚珠教授一起,一直致力于从改善中国女孩生存环境着手治理性别失衡问题的研究与实践。朱楚珠教授,早在1980年代就发现了中国0-4岁女孩的“失踪”现象,从而找到了解答性别失衡问题的“钥匙”。而在1992年,李树茁在做“计划生育对中国妇女的双面影响”这个课题时的也发现,中国婴幼儿死亡存在性别差异,即在生育率降低之后,女孩在生存发展方面受到了较大的歧视。与朱教授一起,李树茁为相关研究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在长期的研究中,他们率先揭示了中国存在较为严重的女孩生存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机制和后果进行了创新的学术研究和政策分析。在政府有关部门、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支持下,通过与斯坦福大学、福特基金会等机构的合作,李树茁领导科研团队设计了中国农村改善女孩生存的社会政策干预系统框架,建立了安徽“巢湖改善女孩生活环境实验区”,以“逐级实验、深化、推广”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最终发展成为国家治理偏高出生性别比问题的公共管理政策和战略系统工程——国家“关爱女孩行动”。
2005年,李树茁又将“公共治理”的理念和框架引入到性别失衡问题的研究中,提出性别失衡应由“综合治理”走向“公共治理”的观点,构建了性别失衡的公共治理模式。2009年,他在与其他学者合作发表《中国的性别失衡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文中,对性别失衡与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的前瞻研究。
李树茁说,他们的研究成果最终被国家所重视,逐步发展为国家“关爱女孩行动”是一种幸运的偶然,但如果说这其中有必然的因素的话,除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之外,那就是“没有人”比他们对这一问题关注的时间更长、研究的问题更深,“既做研究,又搞调查,还做社区实验、政策创新”。
其实,李树茁的研究成果不仅得到了国家的认可,也被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性别失衡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重要发展问题,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越南、韩国等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失衡问题。李树茁认为,性别失衡绝非中国独有,中国只是性别失衡“持续时间最长、发生区域最广、严重程度最高、复杂程度最大的国家”。
李树茁反对一提到中国的问题,就提出中国“例外论”或者“独特论”的观点,一直在学术研究中坚持国际视野——瞄准国际一流标准,使用国际化的研究方法、规范和语言,寻求国际合作平台,做国际认可的研究。
他的努力终有回报:迄今,他已经有30篇学术论文在权威的SCI/SSCI国际期刊发表;他多次代表中国学者或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联合国举办的相关会议,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改善性别失衡问题的努力。2009年2月,美国《科学》杂志以《女孩,一个都不能少》为题对李树茁团队的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长篇报道,正面评价了中国政府在改善女孩生存、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努力。
除了性别失衡,在城乡人口流动下的老年生活与社会支持、农民工社会网络和融合等方面的研究中,李树茁也贯彻着“中国问题、国际视野”的研究理念与路径,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注重实践导向,构建公共政策创新之轮
通过实践,改善和解决问题是公共管理学科的根本目的所在。从女孩生存研究到国家“关爱女孩行动”公共政策,李树茁的研究工作始终以人口和社会系统工程为手段,以公共政策创新为导向,从社会公平和性别平等视角研究中国社会转型中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发展领域的重大人口、社会和公共管理问题。从着眼于中国的社会问题开始学术研究,到相关的政策分析,李树茁把他的研究成果投入到地方实践当中,开始政策实验,并且始终致力于政策的实施和国家战略的制定,最终让社会问题得到改善和解决,形成一个“公共政策创新之轮”。
过去20年来,李树茁和团队在性别失衡治理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分成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研究与实验阶段,从1990年代初开始到21世纪初,主要以学术研究、公共政策分析和社区实践为主题;第二个阶段即试点推广阶段,2003年到2005年,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推出“关爱女孩行动”,进行国家级试点;第三阶段即战略促进阶段,从2005年,国务院发展“关爱女孩行动”成为全国性战略行动,并于2006年7月11日起,国家开始全面启动推广“关爱女孩行动”。2006年,李树茁被国家“关爱女孩行动”办公室聘为专家组副组长,开始侧重于性别失衡治理的国家战略规划,协调组织了“关爱女孩”行动需求调查,主持制定了《关爱女孩行动国家实施方案纲要》,制订了三步走的方略,使之成为国家未来15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的纲要性文件。
在战略促进阶段,李树茁在政策实践上也有了更深入的探索:在宏观层面,他提出了重要战略思想,拓展“关爱女孩行动”重大战略措施,参与构建“关爱女孩行动”立体化试点网络体系,组织参与了对部分省市如浙江、陕西、广州等治理政策实践和模式的总结;在微观层面上,他总结研究了河南郾城制定的“七保”政策经验和安徽巢湖的“性别平等促进”政策经验。基于这些实践成果,他总结提炼出国家 “关爱女孩行动”的综合治理模式,为全国的“关爱女孩行动”提供可供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从理论研究到战略实践,李树茁认为其中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社会实验。社会实验既是对研究的验证,又是连接理论与具体实践的桥梁。突出社会实验在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了李树茁团队做科研的一个重要特色。
早在国外深造期间,李树茁发现,国外的一些非政府组织通过社会实验的方法改变政策,比较强调行动主义、实验主义。特别是受到孟加拉国马特拉伯(Matlab)地区的长期社会实验以及朱楚珠教授早年在陕西洛川提高妇女地位公共政策实验的启发和影响,李树茁决定要做中国社会实验法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1998年到2000年间,李树茁在国家计生委的支持下,在全国22个省39个出生性别比较高的县区进行实验:组成“社区发展网络”,在“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中开展改善女孩生存环境的社区培训和实践活动。之后,在国家、省、市三级部门的支持配合下,2000年至2003年李树茁及其团队克服巨大的阻力和压力,选取其中的安徽省巢湖市建立了后来闻名全国的第一个“改善女孩生活环境实验区”。在巢湖,书面的研究成果,逐一转化为宣传倡导、法制教育、全程服务、发展“手拉手”妇女积极分子网络、设立妇女发展基金促进妇女参与发展、全面考核评估等六大提高妇女地位、改善女孩生存的公共政策实验模块。这些实验,最终发展成了“关爱女孩行动”的“巢湖经验”。
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参与实践,让李树茁逐步发展处一套非线性耦合式的跨学科公共管理研究和创新范式。而性别失衡治理问题从纸面研究到国家“关爱女孩行动”战略的发展过程,有对这一“创新之轮”进行了成功的“试炼”。李树茁提出,未来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创新研究,应该是一个由学术研究、政策分析、社会实验、政策推广、国家战略、问题反馈等环节组成的“圆轮”,但是因为中国问题的复杂性,因此应该实现研究、实验、政策实施等同步并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这样才能做出国际一流而又适合中国现实的成果。
作为“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李树茁正领导和影响着西安交大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的相关学科,贯彻着这个理念。近5年来,团队以公共管理与政策分析、复杂性科学等为方法平台,综合人口、社会、经济、公共管理等学科领域,跨学科研究中国社会转型期以性别失衡与公共安全为核心的社会发展领域的重大问题,逐步发展了“中国问题、国际视野、服务社会”的学科特色。
谈及参与多年的“关爱女孩行动”的前景,李树茁自己表示,在这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的战略性社会行动中,中国的出生性别比从2009年的人口抽样调查的119.45降到了2010年的118.06,出生性别比中国快速升高的势头已经得到了遏制,女孩和女性的生存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这一成绩的取得已经不容易了,未来虽然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我基本对国家性别失衡改善的前景持乐观态度,”李树茁说道。在他的心中,一个学者最后能值得被记住的东西不多,经典的论文也许有几篇就已经不太容易了。“但是,公共管理学者多做一些对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政策创新研究,带给老百姓实惠好处的事情,看来要比前者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