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杰出企业家管理思想访谈录
向三家公司学习——真材实料、模式创新与超出预期的口碑
2009年底,雷军40岁生日那天,他对自己说:“开始干吧!”第二年4月,小米科技诞生。事实上小米并非“横空出世”,在雷军的积累道路上,曾向三家公司学习……
“第一参考同仁堂,做真材实料的好东西,就是把东西做好;第二个采用大胆的商业创新,向沃尔玛、Costco(好市多)学习,通过模式创新来把价钱做低,所以绝大部分东西只要我们这个模式出手,都能做到你满意的价钱;第三个向海底捞学习,把用户当朋友,一定要做出超预期的口碑。所以小米上来是不惜代价的,不是世界顶级的供应商进不了小米的,全是最好的东西,我甚至跟他们讲说,如果是我们做得不好,是我们能力问题,绝对不是我们的态度和成本问题,我们是不惜成本把产品做好。”
三大举措降成本——便宜也能有好货
俗话说,“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但小米却将“性价比”推到了极致……
“第一点,我们雇佣全行业最优秀的一帮人,尽量精简团队,只做一两款产品,在单款产品上的投入是同行的5-10倍,这样的话,我们整个队伍的规模少,但是我们人的实力很强,同时我们做一两款产品,这一两款产品都是巨大的量,其实最终我们摊在一台手机里面的研发成本很低;第二点,我们把传统的市场费用传播,全部改成口碑传播,把用户变成粉丝口口相传,利用社交媒体放大;第三点,我们把传统的渠道拿掉,零售商拿掉,只做电子商务,甚至只做电子商务营销,这样成本就低了。所以在整个链条里面,我们的研发成本,就是单台手机的研发成本比同行低,不意味着我做手机的成本低了。”
三点看透小米实质——以口碑为核心
雷军着力传播的互联网思维,很多公司也尝试,社会化媒体参与打造粉丝经济,从一些世界顶级公司请研发人员,也都用了雷军说到的方法,为什么不怎么见效呢……
“我觉得,互联网思维是一个很复杂的体系,为了大家便于理解,我把它总结成两条:一是“七字诀”,专注、极致、口碑、快;二是参与感,本质是群众路线,把用户全部动员起来。很多人看到小米,看到是‘社会化媒体营销’‘粉丝经济’,看到是这些东西,但是没有理解小米的实质是在什么地方,是以口碑为核心。第一你要做出超出用户预期的产品;第二你要给用户提供超出预期的服务;第三还要把用户变成朋友,变成自己人。”
三项锁定小米逻辑——“全中国都是雷军的试验田”
小米在官方网站上有小米路由器、小米电视等7条产品线,另外从卓越网、尚品网、拉卡拉、凡客诚品、乐淘,到UC、多玩、可牛、好大夫、长城会,再到老金山、猎豹移动、小米和迅雷,雷军的盘子一点也不小。“小米生态”背后是一种怎样的逻辑……
“小米整个商业逻辑就是铁人三项,就是硬件、软件和互联网服务相结合,所以我们自己锁定的方向,实际上是做平台的硬件,用手机切入。第一个强相关的是,在电视、盒子、手机、平板上要看内容,这个内容掌握在各个巨头手上,所以我们请来新浪前总编辑陈彤,然后设立一个专门10亿美金的基金,所以我们投资了优酷,投资了爱奇艺,投资了华策,这是一系列的投资,主要的目的是让我们平台型的硬件上有内容,因为客户最终需要的是内容;第二条线索,我有了手机、电视、路由器,我要连接智能设备,所以我们第二个很强的团队是智能硬件的生态链投资部门;第三块是整个小米的模式,就是软件、硬件和互联网模式相结合,那么现在互联网最重要是云服务。”
回应三大质疑
2012年小米出货719万台,销售额126.5亿;2013年小米手机出货1870万台,销售额316亿元;2014出货6112万台,销售额743亿。2016年1月的报道显示,2015年小米销售额突破1000亿大关。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这都堪称商业奇迹。站在互联网思维的风口上,小米难免面临质疑的声音……
有人说,小米把价格打得这么低,他一家成功了,下面可能死伤无数。这是以把很多现有的企业颠覆掉、摧跨掉为代价吗?
“小米所带来的颠覆已经开始。我认为我们传统低效的产业要升级,不升级死路一条。只不过小米压缩这个进度、加大了这个力度,我觉得如果没有这种外力,我们产业起不来,我们产业都在低水平的重复”。有人说,技术研发绝不是把东西都拼在一起,要靠很多年的积累,要靠很多人去做大量的试错和尝试。小米在这一点上给人的感觉更像一个神话,其中有没有猫腻?“我觉得他们不太了解小米,为什么这么讲呢?技术积累,我觉得主要是在于人,小米的8个创始人全部技术背景,平均年龄43岁,平均20年工作经验,其中8个里面有5个在国外和跨国公司工作生活15年以上。你觉得这个公司没有技术?我觉得大家严重低估了我们在技术上的积累,我们8个人全部技术背景,整个公司除了客户服务,几乎80%都是工程师,所以在我们这里技术是最被重视的。我们在全球范围内还在继续找。”
“有人说,小米每出一款产品,必然都成为爆品,这是有意制造饥饿营销,否则怎么可能做到?看看华强北,很多都是小米的社会库存在那里炒货。第一个问题,消费电子产品只要是爆款,一上来势必供不应求,这是行业规律。供应链和制造,有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比如iphone6一上市,他供货量很大,他提前6个月就开始干,只不过是他之前干还是之后干的问题,大家都需要排这么长的时间,不是我们一家,每家都需要,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我们已经是世界第三,中国最大的手机公司,一个月600多万只手机,大家是一种情绪,就是买不到,再加上一些人进行引导所导致的结果。第三个问题,小米任何人把手机卖给黄牛,立刻会被开除,这是我们的基本立场。”